
极悦平台-隐藏功能大揭秘,在许多中国文献中,都有琉璃的相关记载。但是,人们常把琉璃、玻璃、琉璃瓦等概念相混淆。其实,琉璃是中国人独创的一种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玻璃则是泊来品,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文拟阐明玻璃与琉璃结构和性质的异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功能,以及对中国近代化学发展的影响。
人类制造和使用玻璃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距今4000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和的遗迹里,就发现了玻璃珠。据史料记载,3000多年前,一艘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一种名为“天然苏打(Na2CO3·SiO2)”的晶体矿物在地中海航行。商船在西亚靠岸修整,船员在沙滩上用几块“天然苏打”支锅做饭。饭后,他们发现锅下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他们很好奇,认真研究后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是“天然苏打(Na2CO3·SiO2)”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SiO2)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他们兴奋不已,认为自己找到了制作珍宝的方法。于是,腓尼基人把沙子和天然苏打混合在一起熔化,制成球状珠饰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贩卖。他们很快发了大财。[1]不可否认,他们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方法,并且批量生产玻璃。
西亚的游牧民族也很快掌握了玻璃的制作方法。游牧民族在迁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色彩美丽、体形轻巧的玻璃珠,一方面用来避邪,一方面用来交换所需之物。春秋战国时期,西亚游牧民族把玻璃珠带进中国。
如果说玻璃制品是西方人的专有发明,那么琉璃制品则是中国人的专有发明。中国最早的琉璃制品大概出现在战国时期。近年来,在一些战国墓葬中,如山西长治分山岭270号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河南固始候古堆墓都发掘出土过琉璃饰品。越王勾践剑的剑格两面镶嵌着浅蓝色琉璃珠。吴王夫差剑也有琉璃珠。有趣的是,中国最早的琉璃制品大多是镶嵌饰品,与其他珍贵器物品共存一体,独立的琉璃物品非常稀少。
我们可以推测,最早的西方玻璃是批量生产的,许多民众可以使用,而最早的中国琉璃物品是工匠在治炼宝剑时偶尔才能发现的,工匠们对其精心打磨,使其极为珍贵少见的物品,只有王家贵族能够用上。
研究人员通过检测发现,西方人制造的玻璃珠主要成份含钙钡氧化物(CaO,BaO),而从中国战国贵族墓中出土的琉璃饰品主要成份含有铅钡氧化物(PbO,BaO)。
自汉代始,中国人渐渐能够制造出更多的琉璃制品。一方面,中国人学会专门的烧石制琉璃方法,而不像先秦时期仅靠治炼宝剑时偶尔从副产品中获得少量琉璃。杜绾在《云林石谱》记载,“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间有五色斑斓,采其最佳者,入铅和诸药,可烧假玉或琉璃用之”。另一方面,西亚与中国往来更加频繁,西亚的玻璃器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但是,这些玻璃器被人们称为琉璃。《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西京杂记》也记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马脑石为勒,白光琉璃为鞍”。从汉代墓葬考古中出土的玻璃饰品,如耳瑱、珠、璧、剑等都可证明文献记载是线]在汉代,随着琉璃制品增多,琉璃制品变得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尊贵了。汉代,贵族尚玉之风盛行,但玉石宝贵难得,许多贵族就用琉璃替代玉器。琉璃制品多充当仿玉,用途多为丧葬用品和佩饰品。
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盛行奢侈和斗富之风,琉璃制品也成为人们炫富的物品。那时,中国已经掌握了从西方传来的玻璃吹制技术。《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於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於西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同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也把从西方传来的玻璃制品当作佛家珍品。一些佛教考古和文献记载,当时的佛教法器中有产自欧洲和西亚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这也证明,当时欧洲和西亚的制作精良的玻璃制品大量进入中国。
隋唐时期,玻璃制造品大量出现,工艺不断提升,但是,玻璃制造事业多由官方把控。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唐代,佛教的舍利瘗埋制度是选用玻璃瓶作为盛放舍利的最内层容,这也促进了中国玻璃业的发展。许多隋唐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玻璃制品,这些玻璃器精美绝伦。
同时,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快速发展,大唐的先进文化和许多大唐制造的物品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南亚地区传播。高僧义净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去印度求法,并先后在南海诸国停留10余年。他撰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卷)和《南海内法寄归传》(四卷),记录了当时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情况,主要内容涉及佛教、地理、历史、民俗、物品、交通、医药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义净的两部著作中有关于玻璃制品的记述,成为中国唐代玻璃制品工艺水平的证明,也成为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情况的证明。
2)、氧化铝(Al2O3)和氧化铅(PbO)。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宫阙制度》记载,“凡诸宫门,皆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琉璃瓦饰檐脊”。从元代开始,这种砖瓦件渐渐成为中国宫殿、陵寝、庙宇等重要建筑的装饰构件。这种砖瓦件现在已成为很多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特征。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亦有对这类低温釉陶琉璃构件烧造方法的记载:“瓦坯造成后,装入琉璃窑内烧……烧后取出,涂上无名异(又名土子、秃子、铁砂等,为氧化物类矿物软锰矿的矿石)和棕榈毛煮成为绿色到蓝色的釉料,或涂上和赭石、松香、蒲草等制成的黄色釉料。然后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4]人们掺入某种金属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生产出有特定色彩的玻璃。例如,加入氧化铜(CuO)或氧化铬(Cr2O3),生产出绿色玻璃,加入氧化钴(Co2O3)使玻璃呈现蓝色,加入氧化亚铜(Cu2O),使玻璃呈现红色,加入氧化锰(MnO2)使玻璃呈现紫色等。此时,中国人也清楚地了解了玻璃的工艺,也明白了玻璃工艺与自古流传的琉璃工艺存在巨大区别,中国人自此才把玻璃与琉璃线 玻璃与琉璃对中国近化学发展的影响
3),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SiO2)。不同之处是,琉璃的二氧化硅(SiO2
2O3)、氧化钴(CoO)、氧化铅(PbO),这些金属氧化物使琉璃具有特殊的金属色泽;而玻璃的二氧化硅(SiO2)含量达到92%-99%,其他成份是氧化钙(CaO)、氧化铅(PbO),只占1%左右,这使得玻璃具有非常好的透光度和折光率。在中国,人们更多地看重琉璃的文化价值。《汉书· 地理志》记载,“具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西游记》中沙僧之所以被贬下天庭,后成为唐僧徒弟,就是因为他打破了王母娘娘的一只琉璃盏。在许多文献中,中国人崇尚的琉璃珍品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玻璃制品混为一谈。中国匠人也一直在改进工艺,努力打造出多种类别的“琉璃”的工艺珍品。在明代景泰年代,工匠们把含有金属氧化物的二氧化硅碾成粉末,做成“涂料”,涂在铜胎上,高温炼制成艺术珍品“景泰蓝”。“景泰蓝”也是琉璃珍品一种,讲究一品一样。相反,在西方,人们从发现玻璃的制作方法始,就一直致力于其应用价值,不断革新制作工艺,不断扩展产品用途。17世纪,人们改进玻璃制作工艺,发明了多种玻璃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温度计、气压计气泵、摆钟,极大地推进了生物、物理、天文、医学、化学领域的科学进步。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科学,玻璃用品在化学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到19世纪,人们大量生产透明的玻璃仪器,如试管、烧杯、玻璃棒、蒸馏瓶等,为化学家从事实验提供便利条件。因为玻璃的折光率高、透光度清晰,化学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玻璃仪器中的化学反应呈现出的变化,并清晰记录化学实验的现象、变化、结果。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让化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近代化学发展的辉煌成果,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琉璃”与“玻璃”二词常被混为一谈。“琉璃”一词常指代珍贵的饰品,“玻璃”制品在清中期以前常被误认为是“琉璃”制品。玻璃与琉璃的结构和性质同中有异。二者的化学成分都属于硅酸盐化合物,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琉璃的金属氧化物含量多,具有特殊金属色泽,而玻璃含有较少的金属氧化物,具有非常好的透光度和折光率。中国人注重琉璃的装饰价值,西方人更注重玻璃的应用价值。中西方对琉璃和玻璃特性的认知和喜好,影响了中西方化学学科的发展。